查看原文
其他

MEDIA | 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大学堂” 助力全媒体人才培养

8月9日下午,传媒与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张兰欣一行前往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走访调研,探讨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共同培养新媒体人才。分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柴燕菲以及多名优秀城院校友座谈交流,沈爱国教授、文明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郁全胜、传媒学院副院长顾杨丽、党委副书记张烨、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李晓鹏以及学工办负责人于骏等教师一同参与了自此走访调研。


授牌之前,时任中新社浙江分社委、总裁助理的新闻学专业2008届校友汪恩民和其他中新社的校友一齐接待了传媒学院走访团队,并就如何让传媒专业的学生坚持与时俱进,成为践行“四力”的全媒体人才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新闻学专业2008届校友汪恩民与传媒学院走访团队进行交流


校友们群策群力,从媒体工作者需要的能力、传媒学院课程设置、母校的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多名校友都强调了树立“新闻理想”的重要性,他们提出:只有存在坚定的职业理想才能真正融入行业,学院可以多多开展偏“感性”的课程,激发同学们对传媒行业的热情。

此外,“学生工作的经历锻炼出了不错的抗压能力,能够很快速的适应工作,母校开办的课程也培养了许多在工作中需要的能力。”不少校友回忆起城院的学习生活经历,对母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表达了感激与支持。

随后,在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柴燕菲的带领下,大家一同参观了分社。柴艳菲总编辑介绍,分社大楼位于余杭区中心地段,四面环水、风景宜人,社中各类区域划分细致,配备了活动室、休息室等满足员工需求,处处彰显着人性化管理理念。此外,设备先进完备,专门的直播间配有各式各样直播装备,满足各类采访交流拍摄的需求。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柴燕菲带领参观分社


紧接着,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与传媒学院实践教育基地签约、授牌仪式正式开展。据悉,未来,传媒学院所有学生的专业实习都将得到中新社浙江分社的指导和帮助,双方共同助力全媒体人才培养。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对全媒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与实践相长,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中国新闻社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浙大城市学院是中国同类院校的领跑者和排头兵。在张兰欣看来,此次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是一次双赢,更是该学院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结果。


中新社浙江分社党委委员、社委,中新网浙江分网副总裁、执行总编辑王晓苑和传媒学院副院长顾杨丽进行签约仪式


中新社浙江分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柴燕菲和传媒学院教授沈爱国为实践教学基地授牌


“以后学生的专业课,可以在媒体单位,在新闻现场进行了。”张兰欣说,针对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要敢于走出办学“舒适区”,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大学堂”。未来中新社浙江分社将根据学院实习计划,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同时,双方将酌情组织高层次的学术演讲或交流活动。

“媒体核心优势在于人才。”柴燕菲表示,当下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显现,培养高素质的全媒体人才,不仅是高校的必答题,也是媒体人必须解答好的时代课题。

她说,作为主流媒体,中新社浙江分社也在积极作为,一直以来在构建全媒体传播链条和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此次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希望能整合优质资源,培养能适应时代发展的的全媒体人才。中新社浙江分社的系列实践,与传媒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全媒体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兰欣和中新社浙江分社柴燕菲讲话


传媒学院走访团队的新闻传播学系教师为合作形式点赞。李晓鹏表示,今后学院还将加强合作,教学相长,源源不断为媒体行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沈爱国对学院的教学前景充满信心,“要让浙大城市学院的教育实践基地,在全省遍地开花!”。

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双方能利用各自的条件和优势,积极开展广泛地实践教学活动。传媒与人文学院也将继续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开拓成熟的人才孵化培养模式,实现用人单位与育人高校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优质全媒体人才。



编辑:新闻部 吴展飞 部分摘自中新社

图片:新闻部 吴展飞 部分来源中新社

初审:智媒中心 俞律弘

审核:学工办 于骏

排版:媒编部 吴娴冰 传媒记者团 虞婕

往期回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